MBDA Home
Home | News | Interview | 戴定澄教授著作 | 樂文 | 梁健行音樂視頻 | 集樂視頻 | 媒體 | 音樂天地 | 本地青年作曲家 | 小百科 | 淺談通俗音樂 | 重溫 | Link

樂文

眾人筆談 -- 澳門樂團 “歌劇雙雄”音樂會

參考視頻

朱益婷 | 楊斯佳 | 夏吉琳 | 雷諾文 | 鍾艾琪 | 伍景聰 | 李王怡 | 陳凱瑞 | 唐潔琳 | 陳英琪 | 彭朗琪 | 王淞 | 林麗琼


 觀《歌劇雙雄》有感

朱益婷

10月13日晚上八點,我們去澳門文化中心欣賞了一場由澳門樂團演奏的精彩的音樂會。音樂總監呂嘉連袂義大利著名女高音亞瑪莉莉·麗莎帶來被譽為“歌劇雙雄”的威爾第和華格納多部膾炙人口的選段,難度有些大,但發揮的很不錯,給我們帶來了一場音樂盛宴。

進入了音樂廳,大廳裡金碧輝煌,給人一種很大氣的感覺,整個大廳裡座無虛席,每個座位上都有一本關於這場音樂會的介紹和人物簡介,讓人一目了然。

音樂會開始了,第一首曲子開始演奏了,是德國作曲家華格納重要的歌劇片斷,“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歌劇的腳本為華格納本人所作,取材於十六世紀德國紐倫堡的一個民間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在華格納的歌劇創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傑作之一曲,它那寬廣的複調發展和銅管樂器佔優勢的音響,輝煌燦爛的氣勢,給人留下了洋溢著生命力的歡躍、雄偉的印象。樂隊演奏的讓引人入勝,讓人感覺很豐富美妙。

接下來樂隊演奏了“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以及華格納晚期著名的作品之一“崔斯坦與依索德”前奏曲與詠嘆調“愛之死”,這部歌劇的開創性,被視為傳統浪漫音樂的終結和新音樂的開篇,充滿悲情的浪漫故事令人心碎,史詩式的巨作影響深遠。

樂隊清晰穩定的演奏著,這些作品在指揮激情、從容的演繹著。

接著音樂會演奏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多部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命運之力”序曲及詠嘆調“神啊,請賜和平”、“阿伊達”中著名的“凱旋進行曲”(選段)及詠嘆調“噢,蔚藍的天空”、威爾第首個成功的歌劇“拿布果”前奏曲、“馬克白”詠嘆調“起來,地獄官一”,均是歌劇史上的名作。

女高音出場了,穿著一襲藍色的長裙,站在舞臺前,將人們的目光都吸引過去了,她開始歌唱,聲音很美妙,仿若天籟之音,使人們沉靜下來,靜靜的聆聽;但上半場感覺女高音好像未準備的太充裕,顯然沒有下半場好,可能和樂隊的編制有一定的問題,下半場都被她的聲音吸引走了,閉上眼聆聽的感覺,非常的美妙。

每曲結束後,觀眾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到最後結束的時候,觀眾的掌聲持續了兩分鐘,於是亞瑪莉莉•裡莎加演了一首《o mio babbino caro》,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欣慰,歌聲實在是太美了。這場音樂會給我帶來無比的愉悅,以後我也會多聽音樂會陶冶情操、更懂欣賞。

Top


 澳門樂團”歌劇雙雄”音樂會觀感

楊斯佳

10月13號晚,在戴教授的帶領下,我去澳門文化中心欣賞了由澳門樂團演奏的音樂會,“歌劇雙雄”。

澳門樂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屬下的職業音樂表演團體,故樂團的演奏技巧專業且精湛,節目編排可圈可點,樂團合作默契十足,實屬一場成功的音樂會。

  音樂會上半場為瓦格納專場,瓦格納是一位在德國歌劇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所做曲子文字語言與音樂語言結合完美。樂團用《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作為音樂會的開篇,以長笛切入,旋律柔和且優美,不知不覺中就抓住了聽眾的心;之後以銅管為主體,弦樂先後疊加,逐漸增厚後轉調,小提琴拉出愛的主題,一曲終後,全場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隨後緊接而來的《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又把觀眾帶入了瓦格納的內心世界;而《崔斯坦與依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則把上半場的演出推向了高潮。我注意到,在演奏前,樂團指揮呂嘉作了兩次深呼吸,全場觀眾屏氣凝神地看著舞臺,此時此刻,弦樂聲緩緩響起,又驟然停止,牽扯住聽眾的呼吸,又以複雜的半音階盤曲而上,交織出一幅淒涼寂靜黯淡的景色,一種死亡的氛圍在管弦樂相互交錯中慢慢暈染開來。隨後,木管淒厲的聲音劃破長空,憂傷猶如藤蔓盤旋聽眾心頭,痛苦與欲望在樂隊逐漸疊厚的音樂聲中不斷走向沒有盡頭的黑洞,愛情仿佛是種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遺留下的只有寂寞和渴望,死亡似乎成了唯一的解脫,此時,《愛之死》響起,仿佛將我們帶入死後的極樂世界,女高音亞馬麗麗.裡沙的聲音與樂隊演奏相互交錯,所有的痛苦與渴望在此刻噴湧而出,漂浮於樂音之上的女聲呼喊著愛情,全曲中,呂嘉激動的放下手中的指揮棒,深吸一口氣,似乎是對命運的一種釋然,一切都結束了。

下半場演奏的是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作品,一首《阿依達》將全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最後女高音以一首詠歎調《起來,地獄官》結束歌劇雙雄,特邀的義大利女高音亞馬麗麗()具有塑造性的嗓音將馬克白夫人的野心展現得淋漓精緻。

整場音樂會精彩絕倫,給我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節目的編排順序。個人覺得,開篇應該以平時眾人耳熟能詳的音樂來吊起聽眾的胃口,畢竟參加音樂會多數人為澳門本地人群,偏世俗的音樂可以再開場就調動音樂會的氛圍,而瓦格納的《愛之死》是一部極其富有深意的作品,所以我建議上下半場順序對調,將威爾第的作品調為上半場,瓦格納的作品在下半場的演奏,《愛之死》作為壓軸必將全場推向高潮,整場音樂會將會提升到另一種不一樣的高度。

音樂會結束後,走在回去的路上,晚風拂過臉頰,我仿佛聽到依索德的聲音在我腦海中盤旋,猶如羽毛輕浮我的心口,告訴我,一切都結束了。

Top


聽亞瑪莉莉裡莎與澳門樂團合作音樂會

夏吉琳

10月13日晚澳門文化中心,在呂嘉執棒的澳門樂團協奏下,由來自義大利米蘭的女高音亞馬莉莉•裡莎(AmarilliNizza)演繹瓦格納與威爾第的作品。亞馬莉莉•裡莎擁有充滿力量與靈活的唱腔,平穩及精湛的歌唱技巧,細緻入微的樂句與卓越的演出,再配合上由呂嘉執棒的澳門樂團共同演繹。使聽眾們在整場音樂會中都處於一種專注、享受的狀態。

上半場演奏了瓦格納的三首作品,分別是《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瓦格納是著名的德國作曲家,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札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澳門樂隊在演奏瓦格納的這三首作品時,第一首這首作品在澳門樂團的演奏下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在最後以“行進動機”為中心的地方,演奏的很到位,使我清晰的感覺的那種充滿喜悅與希望的感覺!但是,或許是因為剛開場的原因,樂曲中有幾個地方的音量控制的不是很好。第二首在進入歌劇的故事之前,運用了弦樂的長音,奏出了高雅的天籟之音,使聽眾跟隨前奏曲進入另一個世界。前奏曲描繪一幅聖杯王國的景象,音樂以A大調進行。然後過渡到激昂有力,但又不乏柔情的C大調至第一幕。在演奏這首歌曲的時候,樂隊的音色感、和聲感、聲部的清晰度與總體融合度均有相當高的把握,特別在樂曲的前奏曲部分,弦樂的音量控制和和聲協和度做的非常美妙,使人真的感覺到聖杯就在眼前降臨一般!第三首的前奏曲,樂隊把那種從無望的愛之告白到愛意的強烈爆發,所貫穿著焦躁、無助的各種感情都完整的演繹出來,然後這種感情喪失氣力,沉潛到自我之中,最後只好在死亡中消失、遠離!而且強弱伸縮遊刃有餘!接著就是亞瑪莉莉•裡莎的出場,她與樂隊共同合作《愛之死》,在這首曲子中,樂隊並不是充當一個伴奏的角色,而是與亞瑪莉莉•裡莎一起充當著主角,亞瑪莉莉•裡莎與樂隊之間的配合非常完美,歌曲裡有幾處是直接寫在聲音的音域轉變上,因此你必須駕輕就熟地迂回穿梭於E調、F調和升F調,也就是說,確保聲音的指向並駐留在前額的共鳴腔,尤其是在曲末時那延展的升F調極弱,這一點,亞瑪莉莉•裡做得很到位!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兩首歌曲銜接的時候,有一位聽眾的手機響了,不僅聲音很大,還持續了一段時間,這有點打破了聽眾們的想像意境。

下半場則演奏了威爾第的四首作品,分別是《命運之力》前奏曲及詠歎調「神啊,請賜和平」、《阿依達》「凱旋進行曲」(選段)及詠歎調「噢,蔚藍的天空」、《拿布果》前奏曲、《馬克白》詠歎調「起來,地獄官」。第一首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作品之一,《命運之力》是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樂隊在演奏《命運之力》前奏曲時,把那種緊張的氣氛,背叛及血腥場面都演繹的很完整!到了亞瑪莉莉•裡莎一出場,她的第一聲就把在場的聽眾都吸引住了,她的高低音轉換得非常惟妙惟肖,在延長音的處理上延伸的弧線線條清晰明瞭,像亞瑪莉莉•裡莎這樣一位身材高挑的女高音,可以把聲音做到大號女高音實在是不容易,這需要很強大的支撐力,才能發出如此響亮清脆的高音!第二首「凱旋進行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氣勢雄壯的曲子,樂隊把這種雄壯果敢的情緒演繹的很好,間以銅管輝煌嘹亮的伴奏,來顯示出這位元青年統帥的英武挺拔,後段是詠歎調,旋律熱情奔放,抒發他對阿伊達熾熱的愛情。接著是由亞瑪莉莉•裡莎演唱的「噢,蔚藍的天空」,亞瑪莉莉•裡莎完全融入到歌劇的故事情節中去,她把那種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將要與別人結為夫妻的哀怨及渴望,對家鄉的嚮往,對自由迫切的渴望,並希望知道家庭和國家命運的心情演繹的很出神,非常打動人心!第三首是威爾第首個成功的歌劇,他是在一種失去親人的悲傷絕望的心情下一段一段地譜寫出這首曲子!在後來的以五個音組成的主題動機的地方可以演奏的更加好一點!第四首一開始就給人一種邪惡的感覺,亞瑪莉莉•裡莎先是由一段獨白開始,接著在演唱過程中她運用了更多的肢體語言來顯露出女主人公的貪得無厭、野心勃勃的特點!這首曲子在聽完音樂會之後我又重新聽了很多遍,越聽越是喜歡,我個人非常喜歡亞瑪莉莉•裡莎的高音區,她不僅不會有刺耳的感覺,相反那聲音很是讓人享受,讓我感到毛孔悚然!從這首曲子中也可以聽出亞瑪莉莉•裡莎的音域很廣,無論是低音還是高音,她都控制的很穩!很明顯可以感覺到音樂會的下半場發揮比上半場要好一些,這可能與樂隊的編制也有一定的關係!

在聽眾持續了兩分多鐘的熱烈掌聲中,亞瑪莉莉•裡莎加演了一首選自《賈尼•斯基基》的《O miobabbinocaro》,在這首歌曲一響起的時候,我有種莫名的感動,或許是因為我之前也有演唱過這首歌曲,又或許是亞瑪莉莉•裡莎的深情演唱使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父親!

這場音樂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這是一場不可多得的成功音樂會,更激起了我對聲樂演唱夢想的無盡渴望!

Top


巧妙的節目安排
--讀「歌劇雙雄」音樂會節目表隨感

雷諾文

適逢10月份是第廿六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正好為最近上的「音樂文章閱讀及寫作」課,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好機會。在雲雲精彩的節目當中,戴定澄教授介紹了同學們去欣賞由澳門樂團演出的「歌劇雙雄」音樂會,因為可同時間聽到兩位歌劇大師作品,機會實在難逢,可惜當日筆者未能抽空出席欣賞,只好向同學拿了當日的節目表回家研究。

這次音樂會的「雙雄」﹣華格納和威爾第都是十九世紀的歌劇大師,他們分別對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剛好明年將是他們的二百周年誕辰,這個音樂會可以說是對他們的致敬。整個音樂會分成兩個部份:上半場是華格納的作品,下半場側是威爾第的作品,在選曲上看出了樂團花了不少心思。

華格納的作品向來強調戲劇,以音樂表達劇情見著,所以音樂會前三首樂曲都分別選了作曲家三部著名「樂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羅恩格林》和《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這確是一個很有心思的安排:一方面,三首作品都是華格納樂劇中廣受歡迎的精品,另一方面,聽眾能透過前奏曲感受整個歌劇的「劇情」, 尤其是對於不常聽華格納作品的聽眾來講,這三首作品就像一個完整的情節大綱,介紹了這位大師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品,充份讓聽眾了解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以著名的「愛之死」作尾,無疑把音樂會的氣氛推到高潮,並且把華格納的作品作完滿的總結 。

下半場一開始,以《命運之力》的序曲為威爾第的作品揭開序幕,這既與華格納的前奏曲首尾對比呼應,也讓聽眾更容易適應由華格納跳到威爾第這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歌劇作品。由於威爾第更擅於以音樂表達情感,所以不難理解樂團為何在威爾第的作品中選了三首詠歎調,中間再以《拿布果》序曲和《阿依達》的凱旋進行曲把作品間開,最後以詠歎調「起來,地獄官」作整個音樂會的結束,音樂會由舖排、高潮到總結都安排得十分細緻,對於音樂「入門」的聽眾來說也不難接受,通过不同風格的音樂詮釋加深了聽眾對這兩位大師的認識。

應該說,華格納的作品並不容易演譯,歌唱家需要很大的力量使其聲量和樂團的相同,要做到兩者平衡,相信對於樂團、指揮和歌唱家來說都是挑戰,也證明了澳門樂團現在的水平不斷持續地在向上發展。今次同學們有幸在澳門聽到本土樂團的演譯,再加上精心的節目安排,實屬難得,希望將來有機會再次欣賞這兩位大師的作品!

Top


成功?失敗?
--澳門樂團”歌劇雙雄”之觀後感

鍾艾琪

作為本土的一個樂團,澳門樂團的每一個演出,不但帶有澳門人的期望,也帶有國內外人士的期待。

10月13日這一場的演出,澳門樂團選取了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和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選段。此演出由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執棒,意大利著名女高音亞瑪麗麗·里莎(Amarilli Nizza)演繹相關作品的詠嘆調。這次的演出曲目可以說是澳門樂團向更高難度挑戰,向前走了一大步。

上半場演奏了華格納的部份歌劇片段, 包括有《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Prelude)、《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Lohengrin:Prelude to Act I)、《崔斯坦與依索德》前奏曲與加入女高音唱段的《愛之死》(Tristan und Isolde:Prelude and Liebestod)。下半場多部作品,《命運之力》序曲(La forza del destino:Overture)及詠嘆調《神啊,請賜和平》(La forza del destino:Aria “Pace, pace, mio Dio)、《阿伊達》中的《凱旋進行曲》(Aida:Excerpt from Triumphal Mach)選段及詠嘆調《噢,蔚藍的天空》(Aida:”O cieli azzuri”)、《拿布果》序曲(Nabucco:Overture)、《麥克白》詠嘆調《起來,地獄官》(Macbeth:Aria ‘Vieni! t’ affretta! Or tutti sorgete”)等。[1]

先來談談上半場演奏華格納歌劇片段時的氣氛,在上下兩場對比起來,上半場的觀眾們的反應是相對比較冷淡,因為樂隊的演出不好嗎﹖并不是,其實是大部分的觀眾們對華格納的歌劇較陌生,而且華格納的歌劇不像威爾第的歌劇那麼的通俗大眾化,華格納的歌劇裹充滿著神話與哲學的交融,充斥着神秘主義。所以觀眾們可能會覺得很悶。

同時,到女高音亞瑪麗麗·里莎演繹《愛之死》的時,樂隊的演奏立即就和女高音的聲音在爭鬥,女高音的嗓音有些被埋沒在樂隊的聲浪中,先別說觀眾們會有甚麼的想法,連我們這些音樂系的同學都有個問題:為甚麼會聽不到女高音的聲音呢﹖更何況是普羅大眾的觀眾們呢﹗這個現象,很明顯的知道我們對華格納的歌劇并不了解。

下半場演奏威爾第的作品,他的作品較通俗化,觀眾們的反應就立即的回來了。總括下半場整個的演出,可以說是女高音精彩的表演,樂隊的表演,再加上威爾第的作品是常人所了解的那一種的歌劇形式,整體的效果可算是不錯。

但是,郤有着小小的敗筆存在着,我覺得整體的效果并不是最好,我所看到,澳門樂團為這次的演出,向外請了一些人士加入演出本人認為向外請一些人加入,默契方面始終不能比美合作多時的隊員,可能就是因為默契方面有些缺失,加上外請的人士可能還不習慣指揮的指示,導致了該做的效果做不到位,這就是整體的效果做得不錯,但還不是到做得最好地步的原因,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

總括整個演出,澳門樂團當天的演出是成功的。

結束之前,有兩點題外話想補充一下﹕
其一,主辦單位相當的貼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當女高音亞瑪麗麗·里莎演繹相關作品的詠嘆調時,有中文的歌詞投影在舞台兩旁。

其二,當你購票的時侯,選擇的位置是很影響你聽音樂的效果的。如當天我坐的位置是在右手前排的位置,你就會聽到低音部的聲音很重,這是因為劇場音響并不是每個位置都完美無缺,這是值得大家留意。

Top

出處:
[1]http://www.macaucci.com/cn/content/?id=1493&catid=62&subcatid=74


我與《歌劇雙雄》

伍景聰

2012年10月13日20點30分,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座無虛席.準備聆聽一場交響樂的盛宴-由澳門樂團演奏的<<歌劇雙雄>>.並邀請了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Amarilli Nizz)共同參演.顧名思義,當天晚上上下半場分別演奏了兩位著名歌劇作曲家華格納(Wagner,1813-1883)和威爾第(Verdi,1813-1901)的樂曲.

從上半場和下半場來看,下半場觀眾的反應是比上半場要熱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表現是因為威爾第比華格納更出色更能取悅觀眾嗎?在我看來,觀眾是更傾向於流行大眾化的音樂.這次澳門樂團演奏威爾第的<阿依達>[凱旋進行曲]則是比較熟悉的聲音,而更讓人叫絕的是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似乎比上半場更賣力更充分發揮了出色的水準.這幾種因素都讓普通觀眾更回味與下半場.會後聽到有其他普通觀眾抱怨上半場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的華彩部分被樂團的演奏淹沒了,並會產生對澳門樂團與歌唱家的合作默契懷疑.但是正正就是淹沒聲才是這華格納這個戲劇性歌劇的要點.華格納的音樂就是如此.反而澳門樂團與歌唱家更是已經形成了如此振奮的效果.在我看來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上下半場發揮都很出色,從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唱出的詠歎調讓我置身其中.其對樂曲的表達還是有充分準備,只是聲音中拋的顫音過多.下半場的高音也能震住全場觀眾的心.

終場女高音更以一曲<啊!我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作為安哥部分.通觀曲目的安排,澳門樂團演奏高難度的曲目在先後再演奏觀眾比較熟悉的曲目.這是澳門樂團敢於挑戰的一個表現,值得讚賞.音樂會不足之處,其一是在樂團的編制當中,個人感覺有部分管樂可能是合作時間不久而顯得有點生疏.其二再看澳門樂團的演奏人員名單中,一些名字被替換.或許不斷更新的澳門樂團需要的是穩定.而安哥部分,整場是華格納與威爾第兩位元歌劇大師的作品,突然演唱一首普契尼的小作品結尾,是否與音樂會的氣氛不相符?有些讓觀眾捉摸不透.

總體來說,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場音樂下半場才是他們的亮點.而對於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專業人士聆聽的是完整一場的音樂會.對於澳門樂團日趨成熟的表現還是相當讚賞.希望未來能帶給人們更高水準的演奏盛宴.

Top


歌劇雙雄音樂會之感想

李王怡

10月13日晚澳門樂團“歌劇雙雄”音樂會,曲目包括了華格納和威爾弟的不少歌劇精品,真的讓我感到“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曾有人這樣評論威爾第和華格納,“十九世紀兩位最偉大的歌劇作家,當推威爾第和華格納。義大利歌劇三百年的歷史,威爾第的作品正是其中精粹;而華格納則是德國歌劇史上不得不提的一個名字。”[1]

相對而言,上半場演奏華格納的作品較深沉,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讓我感到音樂會上半場略顯一絲沉悶。音樂會後在學校與同學、戴教授一同討論音樂會上半場時,有同學提出在演奏華格納作品時,發現樂隊的聲音略大於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我也有相同的感受,後來經過戴教授介紹華格納作品的風格時,才知道在華格納的音樂中,器樂的和聲總會壓過人聲。這並不是團隊的不合作,這恰恰正是華格納音樂風格的獨特之處。

後來我查閱了有關華格納的資料,得知“他打破傳統以演員的演唱的表演的主要形式,他認為樂音就是演員,器樂的和聲就是表演,歌手只是樂音的象徵,音樂才是情節的載體。”[2]而平日裡我們所聽到大多數的歌劇,都是巧妙地運用器樂的和聲去突出優美的人聲。所以剛接觸華格納的作品時,難以深入理解。我想鑒賞音樂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從而提升個人的音樂素養,以便理解音樂更深一層的意義。

下半場威爾第的作品讓人感到輕鬆一些,在威爾第的作品中仍然延續著義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充分發揮樂隊的作用,烘托突出人聲,旋律性比較強,從而渲染舞臺氣氛。有音樂評論家曾說過“威爾第的作品是表達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範圍廣大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普遍擁有的一種意識形態--人道主義’”3]下半場樂隊與女高音的合作中,我們也感受到音樂的力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命運之力》前奏曲及詠歎調“神啊,請賜和平”。《命運之力》前奏曲情節中充滿了緊張的氣氛,包含了威爾第樂曲中最著名的音樂主題——“命運”;而最後一幕女高音的唱段“神啊,請賜我和平”,以一個感人的禱告,祈告天父終結她的痛苦和悲慘的生活。女高音的聲音充滿了力量,精湛的歌唱技巧,加上她富有穿透力的聲音,似乎能讓人一下子就聆聽到她那顆渴望救贖和被寬恕的心。

整場音樂會總體上還是很成功的,無論是樂隊還是女高音,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會結束後,讓人感到意猶未盡。加演的曲目——《我親愛的爸爸》,更是讓人難以忘懷。許多聽眾離場時,嘴裡還哼唱著這首歌,把音樂記在腦海裡了,把音樂融入到生活裡了。

Top

[1]:雷敏•亞罕拜格魯 (Ramin Jahanbegloo)的訪談
[2]:肖復興《瓦格納,出色的“憤青”》
[3]:陶立新《論威爾第重視使用男高音的原因》

後知後覺<歌劇雙雄>的成功

陳凱瑞

10月13日晚,第2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剛從葡萄牙巡迴演出歸來的澳門樂團再次踏上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與音樂總監呂嘉以及義大利著名女高音阿瑪麗麗‧尼澤(Amarilli Nizza)一起,為現場的觀眾帶來同樣是誕生於1813年的兩位作曲家、所謂“歌劇雙雄”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和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的多部作品選段,在兩個小時中欣賞了兩位同時期但不同風格的大師作品,實感機會難得。

上半場給觀眾帶來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Nurnberg)前奏曲、<羅恩格林>(Lohengrin)第一幕前奏曲、<崔斯坦與依索德> (Tristan & Isolde)前奏曲和女高音詠唱<愛之死>(Liebestod),當時觀眾約佔了觀眾席的七成位置。指揮呂嘉出場時觀眾掌聲和歡呼聲熱烈,期待著華格納的音樂。當前奏曲的音樂開始時,並沒見女高音出場,當前奏曲接近尾聲,女高音才慢步從後台進入舞臺,原來這是特別安排的出場方式。我們也發現這音樂跟平常聽的歌劇很不一樣,樂團並沒有因為女高音的演唱而把聲音減低,在觀眾角度聽並沒有清晰地聽到女高音的聲音,相信在場大部份觀眾都帶有同樣的想法。

下半場給觀眾帶來相對容易明白的威爾第作品,在普遍觀眾聽起來,下半場樂團與女高音“配合有所改善”,很明顯地聽出來樂團是在為歌唱來伴奏,故完場時觀眾們的掌聲比上半場熱烈很多,而且掌聲持續的時間更久。聽了整場音樂會下來,當晚感覺大致上很成功,畢竟這些作品都是水準很高的,但當時也感覺有幾個可惜的方面︰上半場音樂會女高音和樂團的音響配合,弦樂聲部的音色不夠統一,甚至看到下半場的音樂進行時有一大提琴手的弓在演奏時失手掉了在地上。

10月16日早上音樂文章閱讀與寫作課上戴教授跟全班同學一起討論<歌劇雙雄>,大家都提出了不少疑問,戴教授也很細心地一一解答,當中也解答了我心目中的其中一個疑問,原來上半場樂團並沒有把聲音減低來為女高音伴奏是華格納的原意,他認為音樂是一個整體,這類華格納女高音也成為了樂團中其中一個聲部,才知道並不是呂嘉或樂團疏忽了這一點,只是大部份的觀眾們都沒有理解這一點。聆聽和聽懂音樂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是需要事前先做資料搜集或者先去聽其他世界知樂團或音樂家的演繹,不然很容易對音樂會存在誤解,而音樂會後的討論,尤其是同學們在一起的討論,則有助於我們的鑒賞修養。

Top


 “歌劇雙雄”與澳門樂團

唐潔琳

前幾天與澳門理工學院音樂教授戴定澄先生一同前往澳門文化中心觀看了由澳門樂團主演的“歌劇雙雄”音樂會。

澳門樂團作為一支專業樂團,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樂手,他們的技術精湛,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揮呂嘉作為樂團的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在歐美指揮過的音樂會及歌劇近兩千場次,豐富的經驗,使他更好的帶領樂團演繹此次歌劇音樂。

本次音樂會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的主題是瓦格納,分別是瓦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以及《崔斯坦與伊索得》前奏曲與《愛之死》。本次音樂會特邀的女高音亞瑪麗麗,充滿力量與靈活的聲音,平穩及精湛的歌唱技巧,使她得心應手的駕馭多種類別的歌劇曲目。她演唱的第一首曲目《愛之死》,與樂團的配合默契,將上半場推向了高潮。亞瑪麗麗與樂團的合作,深刻的演繹出瓦格納創作這首曲子的原意“一長列環環相扣的樂句使無法滿足的渴望從最初的靦腆的誓盟……經過憂慮和歎息、希望和恐懼、悲哀和慾望、幸福和痛苦發展為苦苦掙紮,盡最大的努力去衝破……這是死亡,是生命停息,是最後超脫而進入美妙的境界……”[注],將觀眾們一同帶入歌劇其中,一同感受著其中的喜怒哀樂,直到指揮棒落下那一刻。

下半場主題是威爾第,分別是《命運之力》前奏曲及詠歎調【神啊,請賜和平】;《阿依達》【凱旋進行曲】(選段)及詠歎調【噢,蔚藍的天空】;《拿布果》前奏曲和《馬克白》詠歎調【起來,地獄宮】。澳門樂團演奏的《命運之力》前奏曲,曲子一開始的小號動機,將人們中場休息後的悠閒,一下子帶回了音樂的活力之中,音樂上細膩的處理,如同把歌劇中的原型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急促的節奏,充滿了激動、複雜的情感。如果說詠歎調【神啊,請賜和平】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內疚與煎熬,以及渴望救贖和被被寬恕的心。那麼耳熟能詳的《阿依達》【凱旋進行曲】一曲,更加能抓住觀眾們的心,將下半場順勢推向了高潮。此外《馬克白》詠歎調【起來,地獄宮】,亞瑪麗麗的歌聲與身體語言,將馬克白夫人的貪得無厭、野心勃勃演繹的淋漓精緻。

本場音樂會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樂團中由於人員不穩定,導致缺少足夠的默契,有點散。如多加練習我相信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畢竟瓦格納的作品要處理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樂會後心情一直很舒暢,因為這些音樂與流行音樂不同在於長時間聽不會產生聽覺疲勞。

[注]:澳門日報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F4版<<聽澳門樂團演繹瓦格納名作“愛之死”前奏曲>>王軒尼

Top


歌劇雙雄音樂會感想  

陳英琪

這是澳門第2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其中一場音樂會,於2012年10月13日假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的這場音樂會,由呂嘉先生帶領澳門樂團以及特邀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Amarilli Nizza)演繹華格納以及威爾弟這兩位元大師的作品。華格納和威爾弟是19世紀中後期,這個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作出重要貢獻的作曲家,他們分別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同時又擁有自身獨立而又特別的音樂思想和風格.

音樂會的其中一個焦點就是這位來自米蘭的女高音亞瑪莉莉,由她來演繹威爾弟的作品最適合不過.但整場音樂會中,從下半場的呼聲比上半場高這樣的情況看來,原因在於有些聽眾對於不同風格作品的理解差異,導致接受度有所不同,觀眾們因為不懂華格納的用意,所以認為樂團在演出時的音響效果蓋過了女高音的音量,其實這首曲目正正就是如此,華格納在譜寫這首音樂時就把女高音當作是樂團的其中一件樂器.當然一開始的我也是這樣認為,在中場休息時也與同學討論了這個問題,但在課堂上戴教授解釋下,我們也學習到這些關於音樂家以及欣賞作品上的知識.

至於下半場,則有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較為旋律性的樂曲,也比較簡單易明,所以大家也比較容易聽得明白.其中”阿依達”(凱旋進行曲)這首作品經常在音樂會上被獨立演奏,小號部分的獨奏也較為由人熟悉.所以演奏版本也有很多,可以作比較.到最後女高音亞瑪莉莉的獨奏在情感和技術的演繹也很到位.整體來說澳門樂團這場音樂會效果理想,曲目的編排也不錯,但在樂隊編制則稍有遜色,經過課堂探討後,我們發現中提琴部分較為無力,這是因為人數的不足而影響到的,另外,這一年樂團的管樂方面變動很大,也因為這樣在小號演奏的部分能夠聽出配合度不足.

Top


從觀眾的反應看<<歌劇雙雄>>成功與失敗

彭朗琪

十月十三日晚,於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觀賞了由 呂嘉 指揮的澳門樂團和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Amarilli Nizza演出的 “ 歌劇雙雄 “音樂會演繹了華格納威爾第的作品。現場的觀眾擠滿一堂氣氛不凡,上半場是華格納作品,然而我們的反應都不是很熱情,可能是大家對作品熟悉度不夠所致。到女高音出來演唱的時候,大家的目光和焦點才開始重新被吸引回來,盡管如此大家都覺得不太滿意,因為女高音的聲音被樂隊蓋過了。

下半場開始是威爾第的作品,樂章與樂章之間觀眾的反應也明顯比上半場熱烈,到女高音演唱威爾第的作品 “ Vieni ! t’affretta ! Or tutti sorgete “ de Macbeth 時,樂隊的聲量減輕了,觀眾的專注力大多都落在女高音身上,Amarilli Nizza充滿力量與靈活的唱腔加上淋漓盡致的演繹,令觀眾的掌聲更是源源不絕 !

音樂會過後我們上了一節音樂評論課,教授與大家討論音樂會的觀後感想同時討論大家在觀看音樂會期間的疑問,其中大家最常提及的問題都是有關上半場女高音被樂隊蓋過了聲音的問題,大家都對此感到失望。後來教授解答了我們的疑問,原來在華格納的音樂中,女高音只是他的音樂的其中一個聲部,不是樂隊為女高音的伴奏而女高音是主角, 而且一定要嗓門大的女高音才能演繹華格納這些作品,而這種女高音有一個專有名詞叫 “ 華格納女高音 “,當我知道原來華格納的音樂是有這樣一個特定的演繹時,我忽然恍然大悟,而且回想當晚的演出,女高音和樂隊的演出也的確如此,女高音的聲音和樂隊融合地結合了,更能令我體現到女高音精進的演唱技巧和樂隊精緻細膩的演奏。

通過這次的音樂會和評論課令我得到了更多有關音樂的知識,並且對自己過往在欣賞音樂會的態度作出了一些反省。

在澳門這個國際化的城市,我們從小就可以觀賞到很多高品質的演出,無論是音樂、戲劇還是舞蹈,其中我看過最多的當然是音樂類的演出,但我發現我在過往看過的音樂會當中,我很少是看完以後覺得學到東西,通常我在看音樂會後只會很簡單的覺得這次的音樂會好聽或不好聽,從來沒有很仔細的去分析或去了解音樂會的作品,因為我覺得自己沒這個水平去分析,更沒資格評論台上的演奏者,所以我覺得過往我在看的音樂會中我很少會學到甚麼,甚至回想過去覺得自己坐在文化中心看音樂會就好像坐在電影院中看了一部戲,完了就只有好看或不好看。所以在這次的音樂會後我除了學到一點在音樂上的知識以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該以甚麼態度去看一場音樂會,讓自己除了看以後能夠感從音樂會上學到知識,從而增長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品味。

Top

聆聽澳門樂團《歌劇雙雄》聽後感 

王淞

第26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10月13日,去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聽澳門樂團《歌劇雙雄》 音樂會 。這是我第一次在澳門聽音樂會,更是首次聆聽澳門樂團表演。

作為一年班的學生,開學不久我就有翻看戴老師編著的《音樂表演在澳門》音樂評論集,其中就有一篇是寫澳門樂團成立音樂會印象,文章引起我對樂團的關注;看完這篇我就去上網瞭解澳門樂團,原來澳門樂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屬下之兼職音樂表演團體;先後由史超域·邦拿(1983-1984年)、林樂培(1984-1989年)和查偉革(1989-1995年)任樂團音樂總監和指揮;1995年澳門室內樂團成為職業樂團,由袁方擔任音樂總監和指揮(1995-2000年);2002年底,邵恩就任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到了2008年9月起,呂嘉接任樂團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開始樂團發展的新歷程;二十多年來,樂團在澳門音樂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晚我親自感受澳門樂團的演奏,這場音樂會澳門樂團上半場演奏的是華格納的作品,下半場是演奏威爾第的作品;演奏第一首是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這是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查德·華格納的喜歌劇,講訴一個由詩人和音樂家所組成的「名歌手」社團故事,他們齊集在一次歌唱比賽中相互競爭為求勝出迎娶一名貴族女子的故事。樂團演奏的不錯,顯示競爭的氣氛;第二首是《羅恩格林》第一幕的前奏曲,是華格納創作的一部三幕浪漫歌劇,以十世紀安特衛普的動盪與政權轉移的時期為背景,雖然劇中有歷史成分,但其性質屬於童話歌劇。第三首是《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這部歌劇是瓦格納和馬蒂爾德·維森東克的戀情寫照,被視為古典-浪漫音樂的終結,新音樂的開山之作。它以前奏曲和《愛之死》作為開端和結尾,整部作品以令人心碎的劇情直指人性、人與人的關係、作為愛之圓寂的死亡,這複雜的一切就像無底深淵;今晚這首作品到結尾是由女高音裡莎演唱《愛之死》,大家都認為樂團的聲音蓋過女高音,向老師探討之後,明白這首是寫給大號女高音演唱的,不瞭解的都會認為樂團的聲音太大沒有顧及到女高音。

到了下半場是演奏威爾第的作品,威爾第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和華格納是同一年出生的,也是中期代表;下半場演奏第一首的是威爾第的《命運之力》序曲、詠歎調「神啊,請賜我和平」一開始就讓我感到危險的場景,然後渴望和平到最後的不幸。第二首是《阿依達》凱旋進行曲的選段、詠歎調「噢,蔚藍的天空」,《阿依達》是一個共有四幕的歌劇,講訴誒塞俄比亞公主阿依達被埃及人抓獲後,被迫當上奴隸掙扎求存的故事。我很喜歡「凱旋進行曲」這首,讓人有愉快的感覺;第三首威爾第的作品是《拿布果》前奏曲,這是威爾第首個成功的歌劇;最後一首是《馬克白》詠歎調「起來,地獄官」。是威爾第眾多改編自莎士比亞著作中,首個取得重大成功的歌劇,也是一個圍繞著謀殺、貪魔法與狂熱等題材的歌劇。

音樂廳設計具古典劇場的風格,並備有現代化的高科技配套設施;聲音也能很好的傳達給我們,也許是位置的問題,我大部分聽到的是倍司和大提琴的聲音,沒有太感受到整個樂團的演奏效果。音樂會結束,音樂會中還有來自米蘭的女高音亞瑪莉莉·裡莎的演唱;我本身也是對聲樂感興趣,我很佩服裡莎,我佩服她的氣息,她唱歌的力道。因為我唱歌就是這兩點做的不夠;但我對女高音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些地方高音的不顯示出來,而是假音帶過;也有可能是場地的問題吧。然而,就總體感覺而言,我還是覺得音樂會是比較成功的。

Top

聽“歌劇雙雄”後感

林麗琼

第二十六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節目,除了邀請了很多世界各地的名家﹑音樂團體來演出之外,本地澳門樂團的演出也精彩可期。

10月13日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澳門樂團“歌劇雙雄”。音樂會正是澳門樂團擔任表演的重頭戲之一。當晚演奏的曲目分別是雙雄之一,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前奏曲﹑《羅林格恩》第一幕的前奏曲﹑《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及雙雄所指的另一位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的《命運之力》序曲和詠嘆調「神阿,請賜我和平」﹑《阿依達》凱旋進行曲(選段)﹑詠嘆調「噢,蔚藍的天空」﹑《拿布果》序曲﹑《麥克白》詠嘆調「起來,地獄官」,連安可曲普契尼的《親愛的父親》一共十首作品。節目以上半場是華格納作品,下半場是威爾第作品的編排呈現。

兩位音樂家雖然生於同一年(1813),也同為19世紀浪漫時期的音樂家,可是音樂理念和風格完全不同;華格納的「樂劇」,提倡以音樂跟戲劇並重為目的來創作歌劇。其中《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與《愛之死》是一首悲傷又沉重的曲子,當晚的女高音亞瑪麗麗‧麗莎(Amarilli Nizza)與樂團的演出,被認為是精彩的表現;最後那段樂器與人聲的齊奏,樂隊的聲音幾乎蓋過了人的聲音,這種人聲與樂器聲相爭而出的聽覺感受,正表現了華格納音樂的特色。我是第一次聽這首曲子,我覺得華格納的音樂是具有思想的,如果沒有聽過他的音樂,會以為這是怎麼回事,是歌手的問題還是樂團的問題呢?曲子中的“愛情”動機在哪裡?聽完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聽了什麼。所以在欣賞華格納的音樂之前必然先做好功課,這樣才能夠好好的欣賞這位大師的音樂精髓。

下半場演奏的都是威爾第的曲子,他的音樂風格比較合大眾的口味,而且都是著名的曲子,其中《阿依達》凱旋進行曲(選段)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樂團演奏表現的氣氛很到位;另外我覺得詠嘆調「噢,蔚藍的天空」也演奏得很不錯,那種對國家的藍天的嚮往和渴望自由的心情,都表現出來了,讓我聽得彷彿看見了藍天一樣,印象很深刻,非常的動聽。最後那首「起來,地獄官」,女高音更是把它唱到戲裡去了,那個地獄官的角色,邪惡的形態﹑引誘人犯罪的呼喚聲,呈現的感覺掌握得很好,真是唱的出神入化。

整場音樂會在掌聲包圍之下圓滿的結束,我覺得相當精彩,對於女高音亞瑪麗麗‧麗莎的演出,我覺得她是有足夠實力的,而且經驗也很豐富,這次與澳門樂團的配合很精彩,讓我學習了很多,也期待著他們下一次的演出。

Top

Websit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