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DA Home
Home | News | Interview | 戴定澄教授著作 | 樂文 | 梁健行音樂視頻 | 集樂視頻 | 媒體 | 音樂天地 | 本地青年作曲家 | 小百科 | 淺談通俗音樂 | 重溫 | Link

樂文

讓音樂提升人文素質

艾兒

澳門現時社會所具有的財富,相信是自澳門開埠以來所創下的最好成績。根據世界銀行2011年的數字顯示,澳門人均生產總值位列全球第六,僅次於發展國家中的瑞士及挪威。而統計暨普查局的數字顯示,失業率每一年都屢創新低。由此等數據中來看,澳門市民所擁有的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錦衣玉食,社會一片欣欣向榮。遺憾的卻是,人是富有了,但精神領域卻貧乏了。主要原因是,在發展過於急速之時,市民還未擁有應有的文明規範,道德準則。而卻擁有了發展國家所具有的財富。因此,教育改革不單單只應追求學生能否做到更高技術水平的發展;更應從提升個人品德修養為發展方向。
本澳音樂教育的發展長期以來未能清晰定位,每所中小學未能有一個較有規範的形式;這將成為以音樂提升社會文化,品德修養的死結。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姚世澤教授曾以音樂與社會文明為題,作出了深入的探討,他曾提及,音樂教育應分為「音樂能力」及「音樂素養」的教育。音樂能力主要以專業能力為提升的主要對象。音樂素養則主要偏重於音樂啟蒙,對音樂藝術的認識。因此,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之中,應以音樂素養為主要針對之目標。

本澳音樂教育存誤區

音樂能力是現時澳門音樂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由於音樂教育被要求專業化,為此要求學生擁有大量有關音樂的知識,技術及表現能力。在課程設計上令音樂藝術課程變得公式化,從而令學生失去了在課堂上的動力。美國教育學者Howard Gardner (霍華德.加德納)在指出了「音樂性向」(Musical aptitude)和「音樂成就」(Musical achievement)的分別。音樂性向所指的是個人在音樂上所表現的潛能與資賦,即潛藏能力。音樂成就所指的是當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在音樂的學習後所取得的進步。但這兩種有關音樂能力的學習,相對來說便顯得專業化,亦難以在非高等教育中完全實施。此類音樂教育的方向以專業化為目標。亦即在澳門近年漸次出現之音樂中學,為有意走更專業路線的學生所作之評估式教育。
音樂素養之優點為,能夠為社會道德價值帶來規範,而且有利個人參與社會之藝術活動,藉此提升社會文化。而且,有助於澳門現時主張的文創產業發展。增加本土文化活動支持者,有助於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為澳門將來的品牌發展帶來更大的支持。提升個人對美學的認知及欣賞,促進藝術行業者的增長,並提升澳門市民對於文藝的重視。有助扶正現時在澳門急速發展下,社會道德倫理下滑的情況。德國學者Max Weber (馬克斯.韋伯) 亦認為個人認知音樂的過程為社會活動。因此,在個人認知音樂的同時,亦為認知社會的一種方法。對於塑造一個弗洛伊德所說「超我」的境界是為重要。由此,社會規範了人文品性,漸進地改變現時道德素養疲弱的社會生態。

須提升教學認知

現時,澳門教育界人才輩出。但在教學的認知方面未必能夠接上社會急速之變化。特別在於一直未受重視的美學類學科。然而,在社會急速發展的背景下,美學教育的重要性更顯重要。若然社會個體以追求無限金錢來造就其生命目標。其道德標準之扭曲最終只會導致整個社會跌入一個混亂之局面。根據理工學院有關病態賭徒之分析,澳門每58人便有一人是病態賭徒。因此,不難看見,在社會紙醉金迷的同時,造就的是不少價值觀被扭曲之人士跌入了缺乏精神寄託的生活形式。最終導致一個又一個家庭、社會的悲劇。因此,在美學類學科的教育上,應以普及為大原則。專業化是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讓民眾更明白藝術對於生活的意義,讓藝術融入社會。從而提升人文素質,建立一個有禮,有秩序之社會環境。

Websit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