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DA Home
Home | News | Interview | 戴定澄教授著作 | 樂文 | 梁健行音樂視頻 | 集樂視頻 | 媒體 | 音樂天地 | 本地青年作曲家 | 小百科 | 淺談通俗音樂 | 重溫 | Link

樂文

音樂風格:分類及評鑑方式與澳門多元城市音樂探討之關係

洪思敏

(本文轉載自澳門理工學報2011年1月 第41期)

摘要:音樂風格是音樂評鑑和探討的最重要依據,如何較全面、深入和中肯地以普世文化價值觀來對之進行分類及評鑑是本文的討論要點。本文從不同方向、類型探討音樂風格,提出三種分類方式:1)西方古典音樂的歷史時期;2)世界音樂的地理位置;3)現今社會的音樂類型。此外,也會探討評鑑各分類方式所着重的範疇,從而進一步了解各類音樂風格特質,為音樂本身提供多個不同的分析方向。由於各分類及評鑑方式有其特點及優勢,同樣也包含一定的局限,需仔細考慮和多元應用,同時也指出其對澳門本土城市音樂的研究與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關鍵詞:音樂風格 分類 古典音樂 世界音樂 種類

一、淺談風格

“風格源於生活”,在日常衣著潮流、生活談吐、音樂、書寫、工作處事等方面,都能看見獨特的表達方式,這些不同表現分別被標籤為不同的風格。風格(style)一詞源於拉丁文“stilus”,stilus是古時希臘和羅馬的一種日常書寫工具。現在風格“style”就泛指一些表達方式、談話舉止、藝術品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等。1
在文學裡,風格指一個作家、學派、時期、類型或對語言文字的特別運用方式;其中有些風格是透過對修辭、句法、比喻等運用方式來區分。2相對文學,西方經典音樂的風格就體現在所有聲音與音樂組成的元素裡3,例如:旋律、節奏、音色、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等元素。4另外,不同音樂風格本身也受着周邊環境和個人內在因素影響,其中包括:歷史、時間、社會、地理因素、個人創造力和傳統等。
音樂風格類別很多,如音樂辭典《葛洛夫音樂百科全書》(Grove Music Dictionary)就有以下分類:
"…it (musical style) may be used to denote music characteristic of an individual composer, of a period, of a geographical area or centre, or of a society or social function."5
(“…它(音樂風格)可以指向不同方面,例如:一個作曲家、一個時期、一個地理位置或中心、一個社會或社會功能等等的音樂特色。”)
Pascall在以上不同方面也詳細舉例說明。其中,提到音樂風格大受聽眾、作曲家贊助者人等期望和要求所限制,就以作曲家創作歌劇和室內音樂的數目為例,說明某程度上與贊助者和社會需求有關;在社會和民族精神特徵方面,如教堂音樂的宗教情操、歌劇的戲劇感情和室內樂的細膩表達,也受到社會的期望和品味所影響。另外,Pascall提到不同地理位置中的獨特社會狀況和文化,更是大大地影響着音樂風格。6由此看來,音樂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若能較全面了解不同音樂風格的特點,將能有效地表達音樂的本來意思和避免錯配音樂風格文法。7
近幾年,澳門學生的音樂學習風氣漸趨蓬勃,學生的音樂技巧不斷提升;然而,技巧只是表達音樂的一種工具和途徑,必須了解曲目本身的特徵和風格,才能把樂曲的靈魂展現出來。反之,若忽略了音樂背後的意義和影響,便會限制了對音樂的表現,甚至僵化地模仿他人。在澳門這座獨特的中西交融的城市裡,不同的文化就一直與居民緊緊地住在一起,通過細心觀察就能從生活裡找到很多學習材料。
從上述可以了解到認識音樂風格與演繹一首作品的緊密關係,現今的音樂教學在風格討論上,多集中採用西方音樂為基本線索,以作曲家為中心的時期分類法,這個分類法的特點主要在音樂元素的評鑑中體現出來;但由於音樂本身的形成是受着各方面的影響,因此認識不同風格分類及其評鑑能更為客觀和立體地了解作品。本文將介紹三種性質的風格分類方法:第一,西方古典音樂的歷史時期風格分類;第二,世界音樂的地理位置風格分類;第三,現今社會的音樂類型風格分類。這三種風格分類在評鑑上各具特色,以時期分類的西方音樂風格,其評鑑方式集中於音樂的組成元素,如旋律、和聲、節奏、曲式等;以世界音樂地理位置分類的風格,其評鑑方式集中於音樂文化的探討;至於現今社會的音樂類型風格,其評鑑方式就是對不同音樂類型的特點作出分析。所以,透過音樂風格分類可把音樂歸到合適的評鑑方式作重點研究,每種分類及評鑑方式也有其優勢和限制,故能互相結合運用,以更為客觀和中肯地了解音樂。

二、風格與分類

正如前述,音樂風格可以指向一個時期的音樂特色,而西方經典音樂歷史的劃分便是例子之一,當中包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等。

(一)西方古典音樂的歷史時期風格分類

1. 中世紀時期音樂

  • 音樂的中世紀時期,約指五世紀中期到15世紀中期,以西方為中心的音樂。這時期的音樂以宗教音樂為主,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密切關係。中世紀的宗教音樂特色以單音音樂(monophony)為主,採用調式(modes),音程起伏小,運用紐姆譜記譜法(neumatic notation),沒有音高標準和明確節奏標示,音樂創作特別切合聖餐禮儀程序而設計,歌詞以拉丁文為主等。擁有以上特色的代表音樂是葛利果聖詠(Gregorian chant)。到中世紀後期,在單音音樂發展的基礎上,慢慢孕育出複調音樂(polyphony)。複調音樂的誕生,就是日後和聲發展的最初萌芽。8其中,以奧爾加農(organum)為複調音樂的最早典範。奧爾加農以葛利果聖詠為主聲部;而古希臘已有的八、五、四度協和音程,也是奧爾加農的組成基礎;另外,過去聖詠的唱法如合唱隊齊唱、應答法和輪唱法,亦為奧爾加農的演唱作了預備。9

2.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
隨着社會變遷,人們思想逐步受環境沖擊改變,後人為約1430年開始的音樂時期配以一個新名號,稱為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曾說文藝復興的音樂風格,是指向一個文化運動和思想狀況多於展示音樂上的一些特別技巧。10藝術界出現了多位傑出人士,如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高.安哲羅和聖齊奧.拉斐爾等,也有印刷術的發明。這個時期的中心特徵是標榜人本主義,意思是相對中世紀以神為首的生活形態,在這時期則以人為生活中心,開始着重生活的娛樂享受和自我。文藝復興一詞解作“再生”,當時的社會對復興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但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仍以宗教音樂為主導,音樂風格以歌詞描繪(word painting)為特徵之一 ,即作曲家着重歌詞意思與音樂之間的關係。音樂繼續以調式為創作基礎,並加入一些臨時符號。聲樂作品由更多聲部組成,世俗與器樂作品漸趨盛行,音樂的組成更加豐富。此外,文藝復興時期的合唱作品以教堂風格(a cappella)最為盛行,意即沒有器樂伴奏的合唱作品。11一些以教堂風格的合唱作品的例子有帕勒斯特里那的五聲部彌撒曲《武裝的人》(L’ Homme  Armé)(圖1)。


圖1 帕勒斯特里那的五聲部彌撒曲《武裝的人》

3. 巴洛克時期音樂
17世紀,音樂進入了另一個新年代──“巴洛克時期”。巴洛克一詞來自葡文  “barocco”,意指奇型異狀的珍珠或首飾。在音樂裡,巴洛克時期指1600至1750年間的音樂。其中,通奏低音(thorough bass 或basso continuo)是巴洛克音樂特色之一,巴赫對數字低音(或通奏低音)也有如下描述:
“The figured bass is the most perfect foundation of music…”12
(“數字低音是最完美的音樂基礎……”)

翰斯.埃格布雷特亦提到:“在1600年後不久,它(通奏低音)出現在獨唱歌詠和合奏曲等幾乎所有體裁中……”13通奏低音的運用,可在當時不同作曲家和不同種類的音樂中找到,例如:維瓦第小提琴協奏曲Op.7 no.2(圖2)和柯瑞里的大協奏曲 Op.6(圖3)。

圖2 維瓦第小提琴協奏曲

圖3 柯瑞里的大協奏曲

4. 古典時期音樂
古典時期大概指18世紀中到19世紀初的西方音樂。隨着時間發展,音樂漸漸由中世紀的宗教禮儀活動所專用,慢慢回歸到過往普及社會各階層的娛樂。在古典音樂時期,尤其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進一歩高舉理性、人權、自由等口號,如莫札特的《魔笛》和海頓的《創世紀》,就滲透着啟蒙主義的特徵。14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開始提升了除貴族以外一些資產階級的地位。古典時期的音樂在不同階層中大放異彩,作為當時國際文化中心的維也納,吸引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出色音樂家前來工作和定居。其中,音樂三大巨匠海頓、莫札特和貝多芬,也來到維也納尋找發展機會和展示才華,這三位音樂家的音樂風格,被後世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

5. 浪漫時期音樂
受到啟蒙運動的啟發,人們開始敏銳地感知自身的獨立存在,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和探究有增無減。隨着社會思潮的發展,音樂創作也進入一個嶄新時代, 19世紀初的音樂被認為是浪漫時期的開始。相對古典時期的理性主義,浪漫時期高舉個人感受和經驗,自由的思想因而浸透至音樂創作中。其中,表達對民族情感的民族主義,也是19世紀音樂的重要特徵之一,例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蕭邦的波蘭舞曲。另外,戴定澄在《音樂創作在澳門》提到,浪漫主義音樂於19世紀在藝術領域中的滲透15,以華格納創出結合交響樂與歌劇於一身的音樂劇(music drama)《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為例,大量運用主導動機(leitmotif),通過音樂把人物、渴望、物件、情景狀況等,從另一角度更細緻呈現。浪漫時期的音樂就這樣從過去的框架被解放,百花齊放。

6. 20世紀音樂
音樂在浪漫時期着重表達個人感受,到20世紀也得以延伸,作曲家繼續用音樂表達自己。通過這時期的音樂,不但能看出作曲家的情感,還能看到社會的動盪不安,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與對新時代的反思,均為作曲家帶來革新靈感。當中,作為20世紀現代主義先驅之一的俄羅斯作曲家斯克里亞賓(Scriabin),把其鍾情的神智學(Theosophy)也注入創作,例如:由神智學啟發他創作的神秘和弦,可以在他的作品《火之詩》找到。除此之外,還有無調性(atonal)音樂到12音列等創作技巧的革新,音樂風格慢慢脫離傳統,代表作曲家有荀白克。

(二)世界音樂的地理位置風格分類
相對以時期為主要分類的西方古典音樂,世界音樂以別的方面作分類基礎。“世界音樂”(world music)一詞,最先被民族音樂學家所採用,指世界不同的地方音樂(local music)。16近幾十年,世界音樂的研究受到重視, 人們大都以地方區域對世界音樂作概括分類;而劃分後再按其音樂文化特色進一步仔細分開。對世界音樂有專門研究的《Garland世界音樂百科全書》,出版共10卷有關世界音樂的書籍,以地理位置作概括分類,如非洲音樂、東南亞音樂、中東音樂、中美洲音樂等。Jeff Todd Titon編輯的《世界音樂》(Worlds of Music)也以地理區域概括分類,但考慮到各地音樂均深受其生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因而通過音樂文化的四大組成部分(表1),把不同地區的音樂進一步細緻分類,更為詳細地描述世界各地的音樂。
表1 音樂文化的四大組成部分17

I.  關於音樂的概念
音樂與信仰系統
音樂美學
音樂和演出環境
音樂歷史
II.   與音樂有關的活動
III.  音樂曲目
風格
類型
歌詞
作曲方式
傳遞、學習方式
身體動作
IV.  有關音樂的物質文化

(三)現今社會的音樂類型

自20世紀開始,各項科技發明帶動各國間的發展,音樂的運用和功能也同時變得多樣化。科技的發展使音樂的應用擴展到戲院、電台、劇場、多媒體創作等,音樂種類百花齊放。隨着印譜發行技術進一步得到改良和完善,以及電台、唱片、互聯網的出現等,更令音樂走向全球化。根據音樂種類的多樣性,現代社會普遍以音樂表現的不同類型,也就是按音樂的屬性,劃分為不同的音樂風格,例如:古典、流行、民間、宗教、戲劇、舞蹈等。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音樂網頁中,劃分音樂種類如下:
1. 舞蹈與電子音樂(Dance and Electronica)
2. 印度音樂(Desi)
3. 輕鬆音樂(Easy listening)、電影音樂(Soundtracks)和音樂劇(Musicals)
4. 民謠(Folk )
5. 嘻哈(Hip Hop)、節奏與藍調(R&B)和舞廳音樂(Dancehall)
6. 爵士(Jazz)和藍調音樂(Blues)
7. 流行音樂(Pop and Chart)
8. 搖滾樂(Rock)和獨立創作音樂(Indie)
9. 黑人靈歌(Soul)和雷鬼搖擺樂(Reggae)
10. 世界音樂(World)
11. 古典音樂(Classical)
12. 鄉村音樂(Country)
13. 經典流行和搖滾樂(Classic Pop and Rock)
在澳門,也能找到很多以類型來分類的本土創作音樂例子,如宗教音樂:林樂培《禮樂集》;合唱:林樂培《塵埃不見咸陽橋》;現代舞音樂:林樂培《洪荒什記》;管弦樂:林樂培《昆蟲世界》;流行音樂:何嘉偉《高溫音樂力量》、李慧芬與梁志堅《非常澳門》、倪力《沙發》;電影配樂:梁志堅《沉默澳門人我不是》;舞蹈音樂和戲劇音樂:李慧芬與石頭公社《靜安寺》等。18隨着社會不斷進步,相信日後將會產生更多的音樂種類。

三、風格與評鑑

總結上述西方古典音樂時期、世界音樂地區、現今社會音樂種類風格三種分類方法,可見各種分類方法的優點和需要互補的空間。以時期分類的古典音樂屬縱向分析, 是一種概括、有時間順序和容易連接社會歷史事件的思考方法。這種分類的評鑑特色,主要集中於音樂組成元素的分析,如每個時期的節奏 、旋律、和聲、織體特徵等。但有些作曲家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有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於是在分析其作品風格時,就要考慮音樂的具體特徵,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貝多芬當時雖然身處古典時期,但其大部分中後期作品已開啟了浪漫新風,若單以古典時期風格特徵來評定走在前端的貝多芬音樂風格,便顯然不大恰當。此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兼具幾種不同風格,甚至在率先引領新風格、新潮流的同時,還突顯一種“復古”的風格特徵,如20世紀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作品。在史特拉汶斯基標新立異的作品中,有不少嘗試回溯古老風格,其中包括著名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當然,歷史性縱向分析方法就多元化歷史價值看來,還是受到較大程度上的歐洲文化中心論觀念所局限。然而,由於公認和眾所周知的理由,這種分類法還得繼續以其特有的價值保留下去。

為了補充時間分類的不足,藉着參考世界音樂的分類方法,人們也可以從橫向角度將音樂風格加以劃分。早在17世紀,德國耶穌會傳教士、著名學者和音樂理論家契爾學(Kircher)已開始關注音樂風格分類與社會民族特色的關係19,此方法與世界音樂分類着重不同地區的獨特地方文化與音樂關係作分類的概念相似,能補充時期分類所忽略的特殊例子的具體狀況,以及因文化處境造成的差異,尤其能對偏重某些主線的歷史縱向分類法,例如:世界音樂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大類,作出一個更為多元、中肯和適當的分類判斷。在評鑑時,要注意這些地區性音樂的特點,如音律、樂器、情緒、功能、宗教文化等。正如2010年世界盃的熱門話題,一種極具當地特色的樂器南非小喇叭“vuvuzela”的報道,與賽果一樣引起很大迴響,但大多數評價是負面的。世界盃期間,“vuvuzela”和跳舞,同樣是南非人打氣的重要表達方式,但外來人就不甚欣賞和習慣這種特別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其中,英國有報道形容“vuvuzela”的聲音為一群幾千隻的蜜蜂和一群驚慌走避的大象,葡國亦有球員形容“vuvuzela”發出的是嘈音和影響球隊的集中力。20更有人提議禁止這種樂器在場內出現。相對這些批評,南非人卻樂在其中。“vuvuzela”在南非人心目中是一種振奮精神的樂器,國際足球聯盟(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在一篇報道中提到“vuvuzela”是用大羚羊的角造成,民間傳說這樂器是用來召喚人民聚集的,過去15年裡,“vuvuzela”出現在比賽場地和發出的聲音,對南非人來說是希望和團結的象徵。21由此看來,一些不是在西方中心歷史發展出來的音樂,需要從不同角度來理解。當人們接觸一些與其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又或他們從沒接觸過的事物時,較容易產生誤會,就像西方人不了解東方人的生活習慣,反之亦然。

本文前面所闡釋的種類分類法,則是按音樂表現進行塊面分析。在評鑑過程中,這分類法的優勢就是從音樂本體的角度,按音樂的功能和屬性作體系性分析。類型分類法的優點是涵蓋範圍廣,能把大量同類資料歸納,可即時找到相關的音樂風格類別。在運用這類方式評鑑時,要注意音樂價值的平等觀,因為不同種類的音樂有其自身的功能,不可把價值等級標籤在分類上,就像古典音樂和鄉村音樂需要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四、各類分類及評鑑方式對澳門本土城市音樂的影響
最後,有必要談及不同種類風格的分類及評鑑方式對澳門本土城市音樂的影響。在討論從不同角度欣賞音樂風格的同時,也可運用以上各種風格分類法來全面認識澳門音樂。

澳門蘊含着獨特的音樂文化,如戴定澄在《澳門高等音樂教育學科》中,提到有關澳門音樂文化的情況:
“……由於自身(澳門)的中西交融優勢,在以天主教音樂文化為主線的西方傳統同以中國內陸音樂為源頭的民間音樂文化特徵基礎上,展現了音樂領域中新的態勢。世俗音樂的興盛與多元音樂文化的持續並行……”22

澳門的音樂文化受到多方面影響,除了擁有自身的中國民間音樂傳統,也被西方文化滲透400多年,還有從過去的特別因素所孕育而成的現代本土音樂。因此,認識澳門音樂風格的發展,也要結合歷史、現實、文化等方面探討。既身處在澳門這塊蘊含各種豐富珍寶的福地裡,學習重視欣賞和多角度研究本土音樂歷史和現況,就是尋寶的必要條件。通過歷史縱向分析法,基本認識西方古典音樂,與澳門的西來音樂(如天主教會音樂)進行比較性分析研究;此外,還可結合世界音樂的横向分析法,作為了解澳門傳統音樂文化(如道教音樂和南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如道教音樂為例,從過去到現在,道教音樂的演繹也是與民間祭祀和儀式等識識相關,在認識音樂本身之餘,詳細了解其宗教特質、祭祀程序和樂器特點等能使以學習西方音樂為主導的澳門學生對自身本地的音樂文化有較深厚和全面的了解,透過系統和多角度的分析也使人們能清晰地向外來者解釋自身音樂文化的特點從而達至推廣。這一些分類方法將澳門音樂文化置於一個更為宏觀、國際、全球的視野中來考察。總之,結合種類分析法可解構澳門城市音樂的多樣性,並藉此進一步探討澳門城市多元文化的可能性。

法國文學家布封(Buffon)曾說過:“風格即人”。 23風格就是表現人自己本身,而人往往受到時間、地區、不同人群的背景、個人經驗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影響。本文就音樂風格這一特定範疇,對其分類及評鑑方式作概括性討論,期望通過多角度思考,更能認識影響作曲家本身以至影響其風格的根本因素,更為全面地學習、欣賞、演繹,以及進一步探討音樂(尤其是具本土文化價值的音樂)本身。

註釋:
See Pascall, R. (2010).
See Baldick, C. (Ed.) (1990, pp. 214-215).
See Titon, J. T. (Ed.) (2002, p. 26).
See Kamien, R. (2002, p.97).
See Pascall, R. (2010).
See Pascall, R. (2010).
See Brown, H. M., et al. (2010).
參見戴定澄《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第3頁。
參見戴定澄《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第7頁。
See Grout, D. J. (2001, p. 150).
See Holmes, W. (2010).
See Schweitzer, A. (1966, p.167)
參見于潤洋《西方音樂》,第282頁。
See Cooper, B. (Ed.) (1992, p. 62).
參見戴定澄《音樂創作在澳門》,第182頁。
See Pegg, C. (2010).
See Titon, J. T. (Ed.) (2002, p. 20).
參見戴定澄《音樂創作在澳門》,第95-160頁。
See Buelow, G. (2010).
See BBC Sport: World Cup 2010. (2010-06-14).
See FIFA. (2009-06-19).
參見戴定澄主編《澳門高等音樂教育學科展望》,第3頁。
23.   See Piveteau, J. (2011). 

參考文獻:
于潤洋,《西方音樂》,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
戴定澄,《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戴定澄,《音樂創作在澳門》,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7。
戴定澄主編,《澳門高等音樂教育學科展望》,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Baldick, C. (Ed.) (1990).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BC Sport: World Cup 2010. (2010-06-14). World Cup 2010: Organisers will not ban vuvuzelas. Retrieved July 16, 2010, from http://news.bbc.co.uk/sport2/hi/football/world_cup_2010/8737455.stm.
Bennett, R. (1987). Cambridge assignments in music: History of music.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H. M., et al. (2010). "Performing practice",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January 18,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272pg1.
Buelow, G. (2010). "Kircher, athanasius",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January 18,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5044.
Cooper, B. (Ed.) (1992). Beethoven compendium.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Crocker, R. (1986). A history of musical Styl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Georges-Louis Leclerc, count de Buffon." Retrieved February 05, 2011, 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83673/Georges-Louis-Leclerc-comte-de-Buffon.
Fallows, D. (2010). "Ars Nova",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ebruary 19,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01360.
FIFA. (2009-06-19). Vuvuzela: A symbol of South Africa. Retrieved July 16, 2010, from http://www.fifa.com/confederationscup/news/newsid=1073689.html.
Grout, D. J. (2001).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Holmes, W. (2010). "A cappella".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March 23,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00091.
Kamien, R. (2002). Music: An appreciation.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Education.
Mathiesen, T. (2010). "Greece".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1694pg1.
Pascall, R. (2010). "Style". Grove Music Online. Retrieved January 18,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7041.
Pegg, C.  (2010). "World music". In Latham, A. (Ed.) (2010).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Retrieved May 10,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opr/t114/e7391.
Randel, D. (Ed.) (2003).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weitzer, A. (1966). J.S.Bach.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 Inc.
Titon, J. T. (Ed.) (2002). Worlds of musi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usic of the world’s peoples. Belmont, CA: Schirmer/Thomson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Styles and the Diverse Urban Music of Macao
Hong Si Man
Abstract:
Music sty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riterion in music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use universal values to classify and evaluate music styles in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t suggests three methods for classification of music styl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namely: 1) historical classific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2) ge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of world music; and 3) 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music in modern-day music.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different focus areas of evaluation of each of the abov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multiple directions of musical analysis. Since each of the abov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has its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du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ir application in musical research, either used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In conclud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s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Macao’s local music.
Key Words:
Music styles, classification, classical music, world music, genre

Websit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