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樂澳門主頁 HOME | 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 | 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 | 合唱經典
音樂教育在澳門 | 音樂演奏在澳門 | 音樂創作在澳門 | 澳門城市音樂記事 | 20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 | 戴教授其他文章(選取)

戴定澄教授著作

早期音樂系列

(戴定澄教授授權轉載)

合唱經典
西方音樂以調性和聲為基礎,公元9世紀至16世紀歐洲多聲部音樂的發展同時孕育了調性和聲,研究西方音樂,首先對早期和聲形成的規律和形態有所了解。 戴定澄教授在他的早期音樂系列 “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合唱經典”中,對歐洲早期和聲的形成及發展作了詳細及系統性的描述,是研究西方音樂的重要參考資料。
感謝戴教授同意將他的早期音樂系列部份內容轉載到本網站。其中“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 示範的聲音是由戴定澄教授監制,上海萬芳室內合唱團錄音,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遙遠的回聲》CD的內容。(編者)


樂曲介紹
新藝術風格和勃艮第樂派
馬肖的《羔羊經》 (AGNUS DEI )
鄧斯泰布林的《聖母瑪利亞》 (SANCTA MARIA)
杜費的尚松《元旦》( CE JOUR DE L' AN ) 和彌撒《武裝的人》 ( L' HOMME ARME)1. Kyrie | 2.Gloria | 3.Credo1/2 ; 2/2 | 4.Sanctus1/2 ; 2/2 | 5. Agnus Dei
文藝復興、佛蘭德斯作曲家及相應創作風格
奧克岡的彌撒《武裝的人》( L' HOMME ARME) 1. Kyrie | 2. Gloria | 3. Credo | 4. Sanctus | 5. Agnus Dei
普雷的彌撒《給我平安》 ( DA PACEM ) 1. Kyrie | 2. Gloria | 3. Credo | 4. Sanctus | 5. Agnus Dei
普雷的經文歌《聖母頌 》(AVE MARIA)
普雷的經文歌《窮苦人的避難所》(TU PAUPERUM REFUGIUM)
文藝復興盛期 (16世紀)
沃爾特的四聲部眾贊歌《從深淵處我向你求告》(AUS TIEFER NOT)


沃爾特的四聲部眾贊歌《從深淵處我向你求告》(AusTiefer Not) (Youtube)
沃爾特的四聲部眾贊歌《從深淵處我向你求告》(AusTiefer Not)

沃爾特的《從深淵處我向你求告》 -- 戴定澄

16世紀上半葉,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1546 ) 的宗教改革運動,在宗教音樂領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由於路德本身即是一位具有較高鑒賞力的愛樂者和具一定技巧的作曲家, 這種影響就更具有實質性意義。

在德國宗教音樂中,路德教會最直接和最具特色的成果形式即為眾讚歌 ( Choral )。眾讚歌最初供公眾齊唱,元和聲或對位,但新教作曲家們將其用作多聲音樂的發展基礎,取得很大成就。如果說天主教會音樂是以素歌為發展基礎,新教音樂的發展則源于眾讚歌。

作為馬丁·路德的主要音樂夥伴,德國的沃爾特(Johann Walther,1496-1570),為新教音樂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沃爾特曾在德累斯頓宮廷聖堂任音樂指導,1524年,他即出版了路德為之作序的《四聲部眾讚歌曲集》,這也是最早出版的眾讚歌曲集之一。眾讚歌作品中,既有作曲家的自由創作本,也有部分對原拉丁語讚美詩和其他德語讚美詩、世俗歌曲的改編本。

《從深淵處我向你求告》是一首以放棄各聲部個性節奏為特徵的和絃式織體 (這也是多聲部眾讚歌的寫作特色之一) 為主要特色的四部合唱曲,強調 “主旋律” 的地位,體現了一定的主調化寫作傾向。曲體由兩部分組成,作品的調式呈現亦頗有趣味。16世紀著名音樂理論家格拉萊恩( Henricus Glareanus,1488-1563 )曾指出,在多聲作品中有同時應用幾個調式的情況,在各聲部間一定的相互關係下,一個調式產生另一個調式,如第蘭聲部為弗利幾亞,低音部和高音部常在愛奧利亞調式上等等。 紮里諾 ( Gioseffo Carlino,1517-1590 )也指出 “在作品中有很多調式,而且在作品中還不僅是單純的調式,卻是二種複合的形式。” 這首眾贊歌作品中,在第9小節及結尾的兩小節中,均一定程度上呈現了上述這種 “複合的形式” ,而過程中時而出現的其他調式結音,則在橫向調式旋律進行中增加了音樂的興味。作品歌詞來自《聖經》詩篇第一百三十篇第1- 3節。

Website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