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樂澳門主頁 HOME | 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 | 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 | 合唱經典
音樂教育在澳門 | 音樂演奏在澳門 | 音樂創作在澳門 | 澳門城市音樂記事 | 20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 | 戴教授其他文章(選取)

戴定澄教授著作

早期音樂系列

(戴定澄教授授權轉載)

合唱經典
西方音樂以調性和聲為基礎,公元9世紀至16世紀歐洲多聲部音樂的發展同時孕育了調性和聲,研究西方音樂,首先對早期和聲形成的規律和形態有所了解。 戴定澄教授在他的早期音樂系列 “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合唱經典”中,對歐洲早期和聲的形成及發展作了詳細及系統性的描述,是研究西方音樂的重要參考資料。
感謝戴教授同意將他的早期音樂系列部份內容轉載到本網站。其中“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 示範的聲音是由戴定澄教授監制,上海萬芳室內合唱團錄音,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遙遠的回聲》CD的內容。(編者)


樂曲介紹
新藝術風格和勃艮第樂派
馬肖的《羔羊經》 (AGNUS DEI )
鄧斯泰布林的《聖母瑪利亞》 (SANCTA MARIA)
杜費的尚松《元旦》( CE JOUR DE L' AN ) 和彌撒《武裝的人》 ( L' HOMME ARME)1. Kyrie | 2.Gloria | 3.Credo1/2 ; 2/2 | 4.Sanctus1/2 ; 2/2 | 5. Agnus Dei
文藝復興、佛蘭德斯作曲家及相應創作風格
奧克岡的彌撒《武裝的人》( L' HOMME ARME) 1. Kyrie | 2. Gloria | 3. Credo | 4. Sanctus | 5. Agnus Dei
普雷的彌撒《給我平安》 ( DA PACEM ) 1. Kyrie | 2. Gloria | 3. Credo | 4. Sanctus | 5. Agnus Dei
普雷的經文歌《聖母頌 》(AVE MARIA)
普雷的經文歌《窮苦人的避難所》(TU PAUPERUM REFUGIUM)
文藝復興盛期 (16世紀)
沃爾特的四聲部眾贊歌《從深淵處我向你求告》(AUS TIEFER NOT)


合唱經典

序一
於潤洋

呈獻在讀者面前的由戴定澄教授編注的這部《合唱經典--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合唱曲選》, 既是一部經過認真的版本比較和整理後供我國合唱團體演唱用的合唱曲譜,它精選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和世俗的複調合唱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供我國音樂學術界和教育界研讀的頗具學術性的、活的西方音樂史學文獻。西方出版過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合唱曲集,但有如此仔細認真的學術性注釋的尚屬少見,這是這部曲選特別值得稱道的這個特色充分體現在編注者為這部曲選撰寫的四萬多字的學術性文字注釋之中。為了使讀者對文藝復興時期複調合唱音樂有一個歷史的認識, 編注者特意加選了文藝復興前的,也即14世紀至15世紀中葉的、以馬肖(G. de Machaut)和朗迪尼(F. Landini)為代表的"新藝術"時期的作品,以鄧斯特布林(J. Dunstable)為代表的英國樂派的作品,以及以班叔瓦(G. Binchois)和杜費(G. Dúay)為代表的勃艮第樂派的作品。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是這部曲選的主體。它囊括了以奧克岡(J. Ockeghem)、奧布萊克特(J. Obrecht)、普雷(J. de Pres)等人為代表的佛蘭德斯樂派,以維拉爾特(A. Willaert)、加布里埃利(G. Gabrieli) 等人為代表的威尼斯樂派,以帕勒斯特裡那(G. P. da Palestrina)等人為代表的羅馬樂派,以及以馬倫齊奧(L.Marenzio)、傑蘇阿爾多(C. Gesualdo)、蒙特威爾第(C . Monteverdi)為代表的其他義大利重要作曲家的合唱作品。戴定澄教授不僅在注釋中對所選的每位元作曲家和每部作品做了清晰的介紹和說明, 而且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技法和風格 的演變,都做了概括的描述,這無論是對指揮和演唱者,還是對西方音樂歷史感興趣的人,甚至音樂學者,無疑都是非常有益的。

對於歐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來說,歐洲文藝復興都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它對歐洲乃至人類的文化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都已為人們所認識。關於這次文化運動,先哲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一書的導言中有過如下的經典描述 “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異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的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失了;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這種藝術繁榮好像 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後就再也不曾達到了。……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 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給現代資產階級統治打下基礎的人物,決不受資產階級的局 限。” 將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成就深刻地總結為是對 “人性”的 “發現” 的瑞士學者雅各·布克 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他的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的中譯本出版 後,使國人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有了更為具體和深入的認識。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恩格斯還是布克哈特,在他們的當時,都還沒能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藝術予以足夠的關注。恩格斯在他的那篇著名的 “導言” 中,在列舉那些 “巨人”的名字時,提到的只是達‧芬奇、丟勒、馬基雅弗利等人的名字,只是在提到馬丁‧路德時才提到 了一句 “成為16世紀《馬賽曲》的充滿勝利信心的讚美詩的詞和曲”。而在布克哈特的上述那部名著中,作者只是在談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社交活動時才以可憐的篇幅談到了音樂。在提到帕勒斯特裡那時,作者謙遜地說” 我們從很多事實中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革新者,究竟是他或者是別人在形成近代世界的音樂語言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卻不是外行的評論家所能判斷的。”於是,布克哈特就只好” 把音樂作曲的歷史放在一邊",只是 “專就音樂在當時的社交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來談論了。

在西方音樂學術界, 對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比較深入的關注和研究,始於上個世紀30年代,比較重要的有分量的專著,諸如H.Besseler、D. Walker “M. F. Bukofzer,直至G. Resse等人關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著述,大都產生於30年代之後。而在我國音樂學術界,由於多方面的 原因,對這個學術領域的研究一直滯後,直到近十年來才開始真正的起步,例如在中央音樂學院編的《西方音樂通史》中,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已經佔據了相當的分量,在該學院中 也已開始開設了相關課題的選修課程。在這種情勢下,戴定澄教授編注的這部曲選, 為我國對西方音樂遺產的瞭解、欣賞和研究打開了一個更寬闊的視窗,具有較為特殊的意義。戴定澄教授為這部曲選所作的學術注釋,顯示了他在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研究領域中的深厚學養。他在留學日本期間,就曾撰寫論文《早期多聲音樂中的雙音原理》;此後在上海音樂學院桑桐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歐洲9--16世紀多聲音樂中和聲的觀念與形態》,並獲得了上海市學位辦頒發的 “優秀學位論文獎”;之後又以此論文為基礎,出版了專著《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這一切都為這部極富學術價值的著作的問世,提供了堅 實的學術基礎。

戴定澄教授長期以來對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研究的執著的熱情和扎實嚴謹的學風,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敬佩的。在這部曲集即將付梓之際,寫了上面一席話,是祝賀,也是期望,相信戴定澄教授未來在這個課題領域,定會再接再厲,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於潤洋--音樂學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1992年任院長。主要從事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兩個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編者)


序二
馬革順

由單聲部發展到聲部結合的合唱,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可算達到了完整成形的境地。當時的社會, 特別是在教會裡,已經有專門寫作的人員及專門演唱的人員,宗教崇拜和世俗的完美作品猶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尤其是複調作品,更是名作百出,成為時代的典範之作。

當時的複調作品大多是無伴奏的,只用人聲而不用樂器伴奏。因此,對人聲的要求極嚴,特別是模仿式的複調作品, 完全是根據人類相互間交流感情的表現而寫作,當某一聲部在表達某一種感情時,另一聲部會迫不及待地予以回饋。聲部與聲部之間的關係要求非常嚴密,往往一個主題還未結束,另一聲部便插入, 此時,原來的聲部便逐漸退讓,但居於烘托的地位,兩聲部之間很默契地合作, 同時, 再一聲部又在適當時值時交替加入, 使原來的主題逐漸肯定而明確。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聲部的加入,是和之前進入的聲部交錯進行並不斷發展著的,每個不同聲部輪流占主要地位,繼而退讓給其他新加入的聲部,積極地烘托新的聲部,並加以發展到全曲完美的結束。每個聲部在每一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任務,主次分明,互相輔助。所以,在合唱的演唱上,可以說每個聲部都要竭盡其能去完成整體的任務。

合唱對我國來說是外來形式,是在19世紀末隨著中國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傳入,順應興辦學堂的潮流,音樂院校開始有了一些合唱的作品。到解放後,因為文藝作用的需要,湧現了大量的合唱作品。這時期的合唱作品,雖然也有一些複調模仿的片段在作品中出現,但主要是主調作品而不是複調作品。

正因為我國合唱音樂的發展,跳過複調音樂的階段而直達主調音樂,往往不少指揮及演出單位,過分地注意主旋律聲部, 只強調了主要旋律而忽略了其他聲部的作用, 不太注意主旋律聲部與其他聲部的關係,不知道怎樣去進行與其他聲部在音色、音量、音高上面的調整。因此,往往演唱得"頭重腳輕",削減了合唱互相烘托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缺了學習複調音樂這一課。

戴定澄先生曾發表專著《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還編注《歐洲早期合唱曲精粹},他挑選了二十四首9世紀到16世紀的合唱曲,邀請徐冠武先生指揮萬方室內合唱團,錄製了我國第一張演唱歐洲早期合唱曲的CD<遙遠的回聲},CD獲得了歐洲有關專家學者的好評。這些研究成果及音響實踐,為國內許多研究和聲、研究合唱的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今天,戴定澄先生又編注這本《合唱經典一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合唱曲選},介紹了更廣博更豐碩的資料,並且從作品的寫作技巧、藝術風格到文化背景, 都做出了充分的論述,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同時,也進一步給我們補上這一缺課部分,實在是十分可貴的。

我希望我國的合唱團體、合唱指揮反思一下, 是否在這方面缺了一課?如果能引起高度重視,從這類複調作品中汲取養料的話,那麼,指揮本人及合唱團員都可由此提高一大步,合唱藝術的真正功能也就能有更好的發揮,我國的合唱事業也會由此得到新的發展動力,從而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馬革順 -- 指揮家,中國基督教聲樂委員會顧問。1937年畢業于中央大學音樂系,1950年畢業於美國西南音樂學院研究院。先後任教于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 (編者)

Website counter